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换挡升级

  • 时间:2020/12/16 16:04:48
  • 来源:
  • 浏览:166

信息来源:云南日报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即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全省着力培育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进一步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充分肯定云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所作出的贡献,要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农业。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出台重要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原料基地保障,致力规模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农业种植不断向规模化迈进,农产品加工实力迈上新台阶,高原特色农产品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走出了一条发展云南农业的成功之路,为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换挡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农产品保障充足

“十三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食安全保障取得了新成绩。

我省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每年保持不低于6250万亩,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360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以上。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全省粮食企业年收购粮食110万吨以上,未发生农民“卖粮难”问题。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增储任务,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225万吨,增长了125%。创新储备机制,建立了15万吨省级大米动态储备,今年根据疫情应急需要,又建立了5万吨省级成品粮(大米)临时储备。食用油库存近9万吨。当前,全省粮食储备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各级粮食储备可以保证我省常住居民正常消费4个半月以上。

我省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改造升级危仓老库仓容23.22亿公斤,新建粮库仓容12亿公斤,加强“智慧粮库”建设,粮食仓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省粮食仓库总仓容68.7亿公斤,其中标准仓容62亿公斤;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粮库实现远程监控全覆盖,信息化管理仓容达到32.7亿公斤;油罐罐容2.5亿公斤。推进国家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建成昆明王家营“北粮南运”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粮食物流能力进一步提升,5年来通过铁路省外调入粮食近2590万吨。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防范化解粮食安全风险。昆明市建立了不低于15天市场供应量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其他州市建立了不低于7天市场供应量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全省粮油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1.7万吨;建成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011个,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没有出现供应断档、脱销的情况。

我省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实施“中国好粮油”云南行动计划,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今年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50%以上。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为大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十三五”期间,我省切实加快灌区建设。国家共下达曲靖、昭鲁、蒙开个等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7.22亿元,已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下达省级以上建设资金10.12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已启动实施中型灌区项目47个,累计完成投资6.83亿元;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麻栗坝灌区工程分别于2016年、2018年开工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底,2个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5.17亿元。

通过大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2.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46万亩,大批骨干渠系、配套建筑物逐步建成,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如宾川灌区以葡萄、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从2000年3.78万亩增加到2019年30.36万亩、总产量达到62.91万吨、总产值达到54.43亿元,有力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元谋灌区绿色产业建设成效明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58万亩,绿色食品(A级)认证面积达到5.56万亩。

目前,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59个,总耕地面积1795.1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28.3%。灌区作为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为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随着全省化肥农药继续实现负增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5年底的44.5%提高至现在的49.3%等利好因素共同作用,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最为直观的就是,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三五”期间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是9.5%,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高于全国1.52个百分点。这得益于,我省加大投入支持促进增收、产业升级提质促进增收、推进转移就业促进增收、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增收、攻坚贫困地区促进增收。

多方合力农业提质增效

耕地是宝贵的资源,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严格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有效支撑了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2016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对原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48万亩,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734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还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途径,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全省共补充耕地55.48万亩,其中水田15.96万亩,全面落实了“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实现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同时,牢牢守住云南省876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2016年-2018年,全省原国土资源部门以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1万亩,所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实现了上图入库。

为适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省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明确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助推设施农业新技术等。截至10月底,全省共使用设施农业用地11316宗、面积2087万亩,其中生猪养殖用地4082宗,5.28万亩,有效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同时,用好增减挂钩政策,保障了103.55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安置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8.33万亩。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流转,共筹集资金361.2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发展。

林草产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在“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基础上,突出优势,打造重点产业。以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林下经济等林草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奖励研发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和市场化水平。

截至2019年底,全省核桃种植面积达4300万亩,产量12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5.8%和28.7%,居全球第一,产值达295亿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330万亩,位居世界第一,种植面积占全球60.6%、全国90%,产量4.68万吨,产值达14.36亿元。野生菌资源有21科、604属、2753种,种质资源占全国的94%,年均蕴育野生菌超过100万吨,实际采集利用约20万吨,占全球50%、全国66%,年产值超100亿元,成为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创汇农产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超过6000万亩,产值达650亿元,惠及1300余万人,人均收入超过1100元。全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接待中外游客7355万人次,创收205.71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省推动云南农业发展的主线清晰可见——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夯实农业经济在全省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极大促进云南农业实现新跨越,获得高质量的发展。